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河西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9日 17:33  |  查看次数:[]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我校实现转型提升发展和着力打造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甘肃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办学宗旨,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牢固确立“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实力迈向新台阶。遵循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规律,立足河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人文资源办学育人。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主动争取并进入教育部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成为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学校。顺利实现原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的整体并入。完成学校章程制定核准工作,各类学术组织不断健全完善。教育、农学、医学三大民生学科成为办学的支柱学科,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五大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学校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本科专业从“十一五”末的35个发展到50个;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全日制在校学生由12045人增加到19808人。建成154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共建基地;立项各类教研、教改项目207项。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向社会输送17739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递增态势,学生考研、考证、考级等取得较好成绩。

科学研究结出新硕果。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7项,科技部、教育部等项目13项,省科技计划及社科规划项目5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08项,校地合作项目57项。有1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其中1项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70项成果获厅市科技进步奖和社科成果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科研经费总收入达2724万元。出版著作和教材295部,发表论文2830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138篇,发表在CSSCICSCD来源期刊上的论文327篇。《河西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社会服务实现新突破。先后建成1个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与复旦大学共建基地3个,建成2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2个校级研究机构和7个校级研究实体机构。附属医院医疗质量稳步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先后完成“国培计划”、农业技术人才、乡镇干部农技推广能力提升培训等任务,培训各类人员20000多人。扎实开展“双联”工作和精准扶贫,学校被评为优秀单位,获得甘肃省双联工作“民心奖”。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达1666.28万元;172名教师参加课程进修,56名教师访学,30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7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2名教师入选学校祁连人才支持计划,10余名教师分获省园丁奖、教学名师、省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和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截至“十二五”末,有教职工1182人,医务人员1256人,专任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625人,硕士598人,博士107人(含在读51人),教授及正高级职称121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41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8.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72%,其中博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教师知识、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学生工作实现新拓展。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坚持学生公益劳动,深入开展“基础文明月”、“校内双联”等活动。以“挑战杯”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23项,省级奖励475项,学生素养不断提高。建立了学生奖、贷、助、勤、免等完善的奖助体系,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8135万元,受惠学生达37200多人次。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开展赴新疆实习支教、就业创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35个,先后有3829名大学生在新疆参加实习支教,有2700多名学生就业创业。学校连续两年被新疆自治区评为实习支教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重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和品牌打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异彩纷呈,一批院士、专家和高端学者走进学校进行讲座、交流、考察。钱学森纪念馆和河西走廊生物多样性展览馆被列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校史馆被列入甘肃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名录,《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走进校园。一项成果获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三等奖。美丽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明显改善。

开放办学创造新模式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以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为标志,院校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全面促进学校提升发展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对口支援学校+”的新模式。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丝绸之路黄金段建设重要使命,充分借助“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河西走廊智库等优质智力资源,广泛开展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与兰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与地方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共建协议,牵头成立了河西高教联盟。学校首次招收吉尔吉斯斯坦和加拿大留学生,与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台湾首府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

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坚持开源节流,加大办学条件投入。新征土地318亩,学校总占地总面积达3874亩;河西讲堂、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塑胶运动场、室外标准体育场、室内训练馆、艺术创意中心及学生公寓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校园中区景观及美化工程等如期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达34369.64万元,校舍建筑面积由29万平方米增加到52.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3.9亿元增长到13.1亿元;教学设备投入10789.48万元,仪器设备总值由5403万元增长到1.69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8572元;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9429.35万元,实验实训室面积由3.5万平方米增长到9.91万平方米;图书资料经费投入达1727.4万元,图书馆藏书由84万册增加到121.9万册(含医学馆藏书12.23万册),数字资源达25303GB,年接待读者60多万人次;大力改善师生员工生活条件,完成学生食堂煤改气工程,新建教师公寓289套。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建成功能先进的校园网;改革和调整校内绩效津贴分配,教职工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确保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持续保持和谐稳定、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班子治校办学能力不断提高,20142015连续两年被省委考核为优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大学章程为基础的学校内部决策和运行机制。注重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师生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注重促进党务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干部作风、整改落实和为师生办实事取得显著成效。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统筹完成了两轮校内机构改革和干部聘任工作。高度重视和做好在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全校共发展新党员2750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照学校“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表现在:办学视野需进一步拓宽,教育思想观念需进一步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还需加大力度,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需加大步伐;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需求;干部管理服务能力和作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还未充分激活,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直面现实,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进取意识,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以改革创新的思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1.面临的机遇

一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大。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学校发展的平台更加广阔。我省确立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宏伟目标,实施了“3341”富民兴陇战略,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等重大方略;河西地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现代生态农业、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学校所处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加凸显。

三是学校发展的环境更加有利。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教育、科技、人才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全面启动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双一流”建设,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我省提出了加快人才强省进程,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的要求,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学校历经75年的历史积淀,尤其是经过升本15年的建设发展,在历代河西学院人的不懈努力下,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教师敬业奉献,干部务实努力,学生勤奋乐学,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创建河西大学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是我们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就的强大动力。

2.面临的挑战

一是转型提升的压力。学校仍处于转型提升的攻坚阶段,学校发展的质量、速度、效益与省内外先进的同类院校相比还有差距,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劣势对学校发展形成的制约因素将继续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就业形势严峻等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是参与竞争的压力。各高校之间人才的竞争、生源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靠特色、靠优势、靠实力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

三是深化改革的压力。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学校“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向纵深延伸,把办学思路进一步转到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上来,转到服务河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鲜明办学特色。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

(二)学校“十三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围绕“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的发展方向,凝心聚力打造学校发展升级版,努力使学校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适应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更加适应人才培养对学校工作重心、条件保障重点的需求。力争用二至三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河西大学,把学校建设成为甘肃及周边地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为建设“丝路名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指标

1.人才培养 全日制学生规模稳定在20000人左右。学校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核,2-4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50-200人。重点培育和建设省级特色学科2-3个,力争把种子科学与工程培育和打造成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新增本科专业10-15个。1-2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建设品牌专业集群1-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左右。新增省级以上特色专业5-7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以上。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2个。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5%以上,考级和各类考证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

2.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总数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副高以上教师比例达到45%,其中教授比例达到15%;博士比例达到22%,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新增省级教学名师3-5人,新1-2名兼职院士、1-2名“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1-2名飞天学者。新增领军人才2-5名,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成3-5个省级教学团队、3-4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建成1-2个就业创业导师团队。

3.科学研究  科技经费达到1亿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达到4500万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地厅级项目300项以上,出版著作和教材300部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篇以上,其中SCISCIESSCI论文200篇以上;获得各类专利100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以上;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0项以上,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00项以上;新增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新建2-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智库。争取建成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社会服务  建立和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转化科研成果20项,实现转化收入1000万元以上。建成校外科研示范推广基地5个以上,培训师资、医护人员、农技推广、管理干部等各类人员4万人(次)以上。每年举办1-2次大型义诊活动。每年组织师生开展1-2次科技文化下乡(社区)活动。积极支持附属中学发展,提升办学质量。

5.文化传承与创新 宣传15名模范教师、优秀学生、杰出校友等先进典型;推出5项精品艺术文化系列活动;扶持17个优秀学生社团;办好5个优秀校园刊物;每年力争展演2场国家级或省级文艺精品剧目,争取获得国家级校园文化成果奖1-2项。每年举办10场左右高端学术文化讲座。每年举办1-2次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

6.开放办学 留学生总数达到100人左右,获批引智项目10项以上,形成稳定的国际合作基地2-3个;专任教师、管理干部有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10%以上;1-3个专业实行中外合作办学,有出国(境)学习经历的学生达到100人;加强学校与河西地方政府的合作,与较大规模企业的合作达到30家。新增校外教学科研基地50个,实习实训暨创业创新就业基地50个,专业实习基地100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与省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7.保障体系 学校资金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财政拨款21亿元左右,事业收入7.5亿元左右,其它收入1.5亿元左右。教学经费投入每年保证达到当年学费收入的30%,并有稳步增长,保障教学设备、科研经费、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和基本建设的投入,各类校舍建筑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和生均宿舍面积达到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教学仪器总值达到生均10000元以上;纸质图书达到200万册。

8.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化建设,注重发展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入党,认真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党员的政治素质。按照师生人数1%的比例配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者,每个二级学院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按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比例设置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岗位。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内涵发展、质量立校作为全校工作的根本导向,着力深化办学转型,着力培育和凸显办学优势和特色,凝心聚力打造学校发展升级版,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力争使学校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3.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实施卓越教师、医生、农林、工程师等系列卓越计划;持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按照“本科培养标准+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继续实施专业建设“五个一”工程,完善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条主线,大力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力争使学校列入教育部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4.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和实施专业教学标准,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特色鲜明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建立支持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新需求,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加强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5.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探索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注重挖掘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树立良好校风校纪,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发展,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6.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暑期学习发展计划”,大力推动院系、学科、专业的交叉培养,促进文理交融。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7.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好学校与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加快建立学生到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实习实训的长效机制,创新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管理模式,积极开拓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若干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统筹学校各类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创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8.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构建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制定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计划》,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工匠精神和动手能力有机结合,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大幅度提高学生考研、考级、考证率。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力争建成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9.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完善和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以学院自控为主,学校监控为辅,校院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二级学院专业和教学工作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二)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坚持“扶优、扶特、扶重”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进一步巩固和优化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五大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和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着力构建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1.启动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加大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建设力度,围绕河西及周边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集中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平台的思路,发挥文、史、艺、农、生、化等学科优势,实施“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模式,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团队,构筑学科平台,集中力量打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

2.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把教师教育类专业做精做强。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课程,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建设有特色、有影响的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3.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的投入力度,推进涉农学科、专业现代化。充分发挥涉农学科专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建设与河西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基地。

4.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制定和实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医学本科教育,将医学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新的增长点。加强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医疗卫生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教学系列职称的办法,加快培养一批医学专业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力争将河西五市三级医院和相关企业医院、哈密等周边地区医院建设成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教学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把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设为国家级综合实训中心。

5.加快推进附属医院转型发展。深化附属医院的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结合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要求,积极推进附属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建立内部管理新机制。建立一批重点学科(群),完善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大力推动医教协同,加强医学与文理农工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全面建设知名人文医院,加快实现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学校一体化发展。

6.加强应用文理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建设。进一步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加强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和文学、历史、旅游、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文理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以文史艺体等为主的文化产业类人才培养基地。深化“职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企业、科研院所的帮扶和支持,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急需工程技术人才。

7.加强硕士点建设工作。优先遴选若干具有比较优势和社会需求的学科,集中优势力量,采取倾斜政策,完成硕士点授权单位审核,完成2-4个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大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教师队伍。

1.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学风、教风、作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首要内容,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事件及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师德师风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

2.继续实施好“祁连人才计划”,启动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扶持计划”等人才工程,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办法和途径,千方百计稳定和用好现有高层次人才。完善引才配套政策,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学校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一人一策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着力培养、引进、扶持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进一步加大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以教授、博士、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健全和完善教学优先的制度设计,加快建立能充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分配体系,建设好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全员在职学习成长机制,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来,引导教师主动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引导教师持续追求专业发展。

4.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制定优秀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双提升”资助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助教制和教师定期联系社会、深入行业基层锻炼等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好育人关、教学关、科研关、实践关,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5.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加快建立社会人才资源库,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聘请一批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及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兼职任教。聘请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力争到2020年,学校有一批行业企业认可的领军人才。

6.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队伍配备及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干部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能力强、懂管理,真心为学生、真心为教师、真心为学校服务的管理队伍。

(四)大力提升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的科研指导方针,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健全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办法,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激发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活力。

1.唱响作亮河西文章。进一步紧贴河西需求,聚焦河西发展,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要坚持把项目和论文做在河西大地上,坚持把功夫下在讲好、写好、演好、画好河西上。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敦煌文博会和河西研究,注重发挥文史艺术学科比较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加强人文社科基地和智库服务平台建设。紧紧围绕河西走廊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突出沙产业、绿洲农业和河西生态等特色研究方向,全面提升已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和辐射能力,大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出一批标志性的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的专家,培养一批服务河西的名人,形成河西风格、河西气派和河西精神。

2.创新社会服务模式。通过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建好一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题数据库和文科实验室。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鼓励支持二级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新需求,与地方和行业企业联合新建研究所、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学校科研团队和项目,建立校内外示范基地,构建“团队+基地+项目”的社会服务模式。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精准扶贫一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产业升级、实用技术推广等,开展技术研发、推广示范、技能培训,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鼓励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加速技术转化力度,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3.建设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发挥学校师、农、医等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提升开展继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发展,服务民众健康,为地方培养培训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把学校建成区域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

4.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网络医疗服务新模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五)大力提升治校理教能力

坚持依法治校,突出问题导向,优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不断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问题,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1.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以学校章程为遵循,加快各类制度的留改废立,健全以学生为中心、以二级学院为基础、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遵循分类管理的原则,深化聘任制、合同制、人事代理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管理制度。创新和完善科学的分类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与分配改革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

3.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二级学院工作条例,推进管理中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在人事、财务、资产和津贴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增强二级学院统筹发展的能力;实施“一院一品”、“一院多品”行动计划,鼓励二级学院分类定位、办出特色,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学校宏观决策、学院自主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

4.完善科学的学术决策和学术评价体系。以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为重点,健全学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教代会、学代会建设,拓宽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和渠道。理顺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六)大力提升合作办学活力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大“借东之势,向西发展”战略的推进力度,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体系,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

1.开创校地合作新局面。巩固和扩大与河西五市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与交流合作,全面落实学校与河西五市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协议。充分发挥学校地处张掖的优势,联合办好创客大学,积极参与张掖市“双创”基地试点等重大活动,使学校成为河西尤其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值得信赖、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校辐射周边的服务能力。

2.全面推进开放办学。巩固深化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和合作办学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主动争取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主动争取与中科院、社科院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继续实施向西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展新疆实习支教、支医模式,主动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海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教师互派等合作交流办学项目。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大力争取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使更多师生参与国际交流。

3.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好机遇,借助“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敦煌文博会等平台,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育机构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与中西亚国家的合作领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开设沿线国家和地区非通用语专业,力争建设丝绸之路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

(七)大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支撑保障体系。

1.不断拓宽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途径。提高谋划争取项目的能力,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实现学校财力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实行校院两级财务全额预决算制度,加强预决算审计监督,建立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2.强化学校对公共办学资源的宏观调控。建立各类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加强各类资源配置的成本核算和效益监督考核,盘活各类办学资源,更加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促进资源共享。

3.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和优化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完成新校区及其它基本建设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区功能。注重传承学校历史文脉,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和生态建设,营造富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美丽校园。

4.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应用创新,推进数字校园高水平建设向高效率应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及信息化常态应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学校数据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图书文献服务系统。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5.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后勤社会化质量监督标准体系,加快建设节能监督平台,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平安校园。

6.加强和谐幸福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师生生活条件建设,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把广大师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更加注重师生员工的获得感,更加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努力营造人心向教、人心向学、人心向上的和谐幸福校园。

(八)大力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方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彰显河西学院特色的大学文化,让师生在富有特色、富有品位、富有诗意的文化氛围里陶冶情操、健康发展

1.加强文化的育人功能。坚守大学理想,弘扬大学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学科特点和河西地域文化,建设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学科文化和社团文化,集中力量打造文化品牌,宣传一批模范教师、优秀学生、杰出校友等先进典型;推出一批精品艺术文化活动;扶持一批优秀学生社团;办好一批优秀校园刊物,展演一批文艺精品剧目,形成“校有精品、院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格局。充分发挥已有文化设施和阵地的功能,建设好“河西历史文化馆”、“人体生命科学馆”等场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承办好全省第四届大运会。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各级各类网站的管理引导,用主旋律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以“规范、整洁、人文、怡情”为导向,加快学生宿舍标准化、人文化建设步伐,把学生宿舍打造成休息的港湾、学习的乐园和育人的阵地。

3.加强文化辐射与引领。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围绕传承地方文化及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强河西文化保护、研究、传承、开发、推广、创新,不断增强引领和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四、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自觉承担起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继续完善党委中心组和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宣传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时代化”的指导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切实树立大思政的工作意识,努力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大思政的工作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作风建设

认真落实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使学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切实加强校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的能力,提高谋划发展、办学治校的能力,提高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能力。加强中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二级学院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中层班子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谋划运作的能力、执行落实的能力。进一步完善附属医院院长负责制,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好干部“五条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把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干部分类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成果,完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进一步落实校领导联系基层制度、干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等制度,把作风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要锲而不舍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双十条”规定和校党委十一条要求,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学校发展筑牢坚实的战斗堡垒

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目标,以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基层、打基础、强活力上来,更加有力地服务学校改革发展、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完善《党支部工作条例》,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以规范化、受欢迎、有实效为目标,不断创新党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富有特色的党组织活动。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继续抓好“校内双联”等活动,推进学生党支部进宿舍、进社团。切实做好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要始终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开展经常性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坚持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坚持执纪必严、违纪必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严格落实监督条例和问责条例,以监督促进责任落实,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使管党治党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各级班子的集体责任、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把握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真正体现严管厚爱。深化标本兼治,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经常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推动领导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努力营造勤政廉政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凝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各类学术组织的作用,支持各类学术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加强统战工作,引导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发挥教代会职能,建立信息通报、问题调研、听取意见的经常性机制。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群众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加强校友会工作,发挥校友会作用,鼓励校友为母校发展作贡献。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五、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建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增强规划的战略管理,分解任务指标,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与检查、评估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台账;将规划作为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突出规划的权威性导向性。各二级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入研讨,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制定并完成本单位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做好与规划的衔接与互动。

(二)加强舆论宣传

学校要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向师生通报学校发展建设情况,在全校上下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氛围;将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具体行动统一到提高质量、推动学校转型提升上,协调校内各方面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共同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加强政策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提升内涵的系列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发挥资源的调控功能,引导资源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方向配置。

(四)加强动态监控

将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控和反馈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与评估工作,完善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反馈、评估制度,接受学校党代会、教代会、民主党派等组织和师生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将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的考核结果纳入二级单位及其主要负责干部工作绩效评价。建立完善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校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校长在年度学校教代会

上报告规划实施情况。



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关闭